天桥大刘村益禽养殖合作社引进自动化设备 土鸡住进别墅
添加时间:2016-08-15 丨 阅读次数: 1125

           鸡饮用的全是纯净水,这里是纯净水厂房。(张素芬 摄)

     在天桥区大桥镇大刘村有这样一群幸福的鸡,它们生活的鸡舍冬天有地暖,夏天有空调,喝净化纯净水,整个饲养过程实现了自动化、数字化,就连粪便也是每天靠着运输带送到沼气池内。

  7日,先被全身喷雾消毒后,记者走进这属于鸡的“别墅”。

  刚进鸡舍,一阵凉风吹来,像进了空调房,空气中丝毫没有闻到粪便的臭味。五层近3米高的鸡笼摆列整齐,地面被打扫得干干净净。“鸡舍的温度是电脑控制的,现在应该是27℃左右,到了冬天,地暖就会发挥作用,让鸡有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大刘村益禽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刘立民说,他去年引进了先进的自动化养鸡设备,从喂食、捡蛋到清理粪便,都实现了自动化。电脑可以控制鸡舍内的温度、湿度、记录鸡的生长日龄、产蛋数据等。

  今年,合作社又投资200多万元引进欧美式养殖设备,改造升级1栋鸡舍,新增蛋鸡7万只。每天鸡蛋产量达3.5吨,年新增加利润130万元。“养殖业发展的比较缓慢,只有实现规模化,在这个行业里头多钻研、多学习,才能获利。”养鸡30年,刘立民深有感触。

  谈及合作社成立的由来,刘立民说,还得从1985年他创业谈起。一次机缘巧合,同学的父亲给他一个养殖商品蛋鸡的建议,让他心里一震。深入考察后,他发现大桥镇是农业大镇,粮产量丰富,且1985年商品经济不发达,农民生产的粮食几乎不外卖且价钱非常低,养殖商品蛋鸡所需饲料可就地取用,成本低、供应足。且当时广大农民多散养当地土鸡,保证鸡蛋自给自足,商品蛋鸡数量较少,竞争对手少。

  深思熟虑后,刘立民开始筹备建养殖场。1986年下半年,刘立民投资1500余元,向省农科院一次性购买600只商品蛋鸡鸡苗,建立了当时全镇第一个家庭作坊式养鸡场。其实,第一次养的600只鸡,他并没有赚到钱。“但是我有了经验,这是很宝贵的财富。”刘立民经过不断学习,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养鸡专家。

  1987年,他再次鼓足干劲,借钱重新买了600只鸡苗,专心钻研技术,虚心向专家请教,更加注重疫情防疫和环境卫生,提高产蛋率。功夫不负有心人,适逢1987年养鸡行情较好、价格较高,这一年,刘立民净赚5000余元,成了当时有名的致富好手。1987年至1995年,每年的蛋鸡存栏量都保持在1000只左右。

  掌握了专业的养殖技术,分析鸡蛋价格行情,刘立民大致能够预判出第二年鸡蛋行情,根据行情调整养殖计划。自己发家致富后,合作社不忘回报社会。2008年,刘立民与村里的养殖户共同成立了济南市天桥区益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养殖户共同学习,开拓市场。他运用自己丰富的养鸡经验,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

  到2012年6月,合作社成员已发展到200多户,户均收入比原来增加30%。合作社的成立不仅带动了本村养殖业的发展,而且还吸收了其他村的养殖户加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900余人的就业问题。